千里迢迢來到廣島縣福山市的「神勝寺 禪與庭的美術館」,
最初為的是名和晃平的「洸庭」、藤森照信的「松堂」,
但迷人的楓紅季節,紅黃交疊的紅葉,
輕染池畔與山間小徑,沉醉在季節的美感外,
充滿儀式感的僧人烏龍麵、療癒的庭園下午茶,
更讓我享受禪的藝術與美。
1965年開山的「神勝寺」,以闡揚「禪」的世界觀為宗旨,
為了讓人更容易進入到禪的世界,院方十分用心,
經過多回的整理及構思,
2016年以「神勝寺 禪與庭園的美術館」為名,重新對外開幕。
從福山站雖有巴士前來,但車班少,
加上下車後還得步行一大段距離,真的是千里迢迢。
但進到「神勝寺」,眼前美景又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周末有直達巴士,請參見文末)。
第一次前來就在深秋季節,
意外發現依山而建的「神勝寺」,滿山紅葉。
踏入山門,迴遊式庭園的池畔周邊,楓樹滿庭,
水面倒映著成片楓紅,微風吹起時,
片片紅葉輕落水面,漾起圈圈漣漪。
松堂 X 藤森照信
佔地廣大的寺境裡,
大大小小歷史的傳統建築物錯落在廣大的腹地中。
入口處左前方的「松堂」,
找來日本建築師及建築史學家藤森照信重新設計,
作為寺院的綜合服務中心,
包括寺方辦公室,寺方歷史介紹、商品區及洗手間設備。
「松堂」有幾分滋賀縣「La Collina近江八幡」的影子,
自然有機感的外觀,銅片屋頂、泥牆、木柱都是特色。
帶點如童話屋的可愛模樣,
雖然第一眼對於出現在神聖的寺院裡,有幾分意外,
但不否認,這是棟十分討喜,也讓人會愛上的建築。
黃色的泥土牆打造的建築量體,
上方的三角大屋頂以銅片一層層貼上,
而支撐量體的Y字型木柱更像隨性刨修,充滿手工感。
走進內部,白色挑高空間,
在屋頂上開了道小窗引入陽光,讓空間即便狹小侷促,卻沒有壓迫感。
爾後,入住過藤森照信第一間旅館「小泊Fuji」後,
再訪神勝寺時,對於他的建築上的細膩規劃,感受更深。
尤其是屋頂。
發現他喜歡在屋頂種樹,
因為他覺得建築屋頂本來就是如大地般的景觀。
「小泊Fuji」種的是富士櫻,
而「神勝寺」則以山陽、瀬戶內地區代表性的松樹,
也難怪以「松堂」為名,
光是看到樹,就像看到建築的自我介紹般,可愛又有趣。
特別是第二次前來時,正值冬日,色彩盡落,
反而屋上常綠的松,在禪寺裡顯得精神奕奕!
洸庭 X 名和晃平
以「禪與庭園的美術館」為名,
讓神勝寺重新對外開放後便名聲響亮的,
即是由雕刻家名和晃平的SANDWICH 建築團隊打造的《洸庭》。
往松堂附近小徑往山丘上爬坡,行經空橋後,
來到對側的藝術空間《洸庭》,彷若又是另一個新世界。
但《洸庭》有固定的入場場次,建議前來後,先預約場次。
《洸庭》是藝術空間,但本身也是一件藝術作品。
外觀屋頂以日本傳統屋頂的杮葺鋪設工法為基礎,
將一片片的木材柔和地舖設包覆成舟型築,
並順著建築外觀的曲線,調整出美麗的弧線及紋路。
這艘外觀奇特的太空船,
遠看整個量體猶如漂浮於石海上,
搭配四周的流水石庭、紅葉與十月櫻相間,十分奇幻,
又美到讓我莫名沿著四周,不斷想找尋各角度來欣賞。
會以舟船為型,原來背後有段小故事,
因神勝寺的負責人神原秀夫先生本身便是經營造船公司,
這裡的創立也有部分是因為慰念那些因船難而喪生的漁人,
讓名和晃平以此為靈感,
設計成眼前所見這幾近有些不可思議的造型建築。
沿著緩緩的坡道向上,從小小的入口走進舟船內部。
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
這才明白隨著入場券發送的手電筒,原來別有用途。
漸漸適應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靜止的海原,
隨著空間裡的低沉的音律,一波一波小波浪自遠方水平線,
緩速地推湧向自己。(館內禁止拍照)
像是將大海濃縮進一方室內,
名和晃平這件「暗與光」的裝置藝術作品,
希望訪客進到空間裡,藉由沉澱、冥想的短暫時光,
貼近自己內心,也接近禪的世界。
而我則在忽遠忽近,微弱的光、細碎閃爍的波光與濤聲中,
從屏息凝視,逐漸適應幽閉的黑暗,然後逐一卸下防備,
一種游盪在現實與夢境的聲音與幻像,反反覆覆。
我不確定此時是否近接禪的世界,
但確定的是,心變得平靜而無雜念。
小小的入口成了兩個世界的分水嶺。
一出來,陽光普照,秋陽柔和地照射在《洸庭》美麗的曲線,
石庭綠苔、流水、紅楓粉櫻也被光提亮了色彩,
閃著光的《洸庭》帶給我的震撼,
已從視覺的衝擊,轉而成滿滿的感動,
連同四周的大自然,成了最美的五感藝術體驗。
莊嚴堂 X 白隱禪師
本堂「莊嚴堂」位於神勝寺的制高點。
可沿著石階拾級而上,或選擇穿梭林間小徑而來。
秋日前來,
兩側大階梯旁種滿楓葉,紅通通的色彩讓爬坡也浪漫。
冬日前來,滿園枯枝落葉,
來到反而更能專注在禪宗藝術家「白隱禪師」的書畫世界裡。
「莊嚴堂」收藏白隱禪師的作品。
與一般嚴肅的佛教經卷不同,
他擅長以幽默、簡練的筆觸勾勒佛理與日常,
多樣化的書畫藝術形式讓文字化為易懂的圖像,
讓人更能進入到禪宗的意境裡。
據說另一方面,也是過去識字者不多,
為了便於傳教,白隱禪師「以畫代經」的方式,
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生活禪的最佳詮釋。
靜謐空間中,凝視著筆墨間的神采,彷彿能隨之進入另一重禪境。
莊嚴堂出口接著咖啡館,
正當歸還Pad導覽機時,(現改以掃QR Code方式聽導覽)
熱心的寺方人員主動問及並引領我來到另一側的「明明軒」。
剛走進時,其實有點不明白究理,
像是寺方的打禪間或宿舍,
還是依工作人員說的走進最裡面的小房間。
一入室,視覺與心內同步歡呼!
一個人獨享漫天的紅葉倒映在反光的桌面,
原來風景在這裡,謝謝工作人員。
枯山水庭園VS迴遊式庭園
名為「禪與庭的美術館」,來到走進神勝寺,
除了建築與藝術,庭園是另一個讓我很喜歡,
也願意從早上待到關門才捨不得離開的理由。
在這裡,山上枯山水、山下迴遊式,
兩樣庭園,一靜一動,
前者傳遞著是思想的凝結,後者展現自然的流動。
花上一天,便能明白為何神勝寺是「禪與庭的美術館」。
神勝寺的枯山水庭園位於莊嚴堂前方,
由造園家中根金作所設計,
共包括「無明の庭」、「阿弥陀三尊の庭」、「羅漢の庭」。
白砂鋪展,石組如山,水流的意象以紋路描繪,各自象徵佛教教義中的不同境界。
中根金作是我極喜歡的作庭師,重視視覺平衡,
將禪宗思想融入枯山水的石組之中,
在抽象中又富有精神層次的豐盛,
眼望庭園,內觀心,呈現著禪宗與內心的交會。
而迴遊式庭園則在入口處,沿著賞心池,
寺內建築、茶室、食堂等分散在其間。
人少秋楓正紅,「賞心池」如天地的水鏡,
倒映著季節的婉約。
順著小徑繞行,
景致隨步伐推移而轉換,每一個角度都像畫。
沉浸在秋日特典裡的我,
不知不覺,也跟著走進這幅作品裡,
在安靜的世界裡,進行一趟豐富的禪之旅。
生活儀式感的「五觀堂」僧人烏龍麵
腹地廣達七萬餘坪的「神勝寺」,
池泉庭園,古意盎然的建築群外,
包括修復日本茶聖千利休的茶室「一來亭」,
及數處供喫茶的茶室、咖啡館及食堂。
包括茶室「秀路軒」採取預約制,
所以直接放棄,但傳統茶室還是可以參觀。
最終我選擇了「五觀堂」享用僧人烏龍麵,
入口處附近的「含空院」茶房賞庭品茶,
兩間都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喜歡,非常值得前來。
來到「五觀堂」食用僧人烏龍麵,
以膳食儀式體驗生活中的禪修,整個過程充滿生活儀式感及用餐節奏。
包括:
用餐前得先唸過經文,
依其規矩、禮儀置放好碗筷正確位置、手持的姿態;
用餐時,三個黑碗,依大中小分別盛上烏龍、配菜與漬物;
用餐後,得再以茶水過了快過的碗後,喝下,才算完成。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有那雙巨大木筷及用超大木桶盛裝的烏龍麵。
選了戶外座,好讓楓紅、悅耳水車聲相伴。
很神聖的用餐,很美好的用餐環境,
吃過渾圓的寬烏龍後,胃已飽足,這時服務人員告知緊接要送上飯。
心內一驚,
方才提醒要用心品嚐、心懷感恩等,重點是勿留菜飯,
很擔心不知如何好好善食這些米飯,更擔心吃不完不知會如何,
只好央求拍個照,連動都不敢動,請對方不要浪費了……
自己食量不大,在外面用餐時難免都暴殄天物,
一頓餐後,讓自己也多做反省,
如同堂內說明的,
每一餐料理背後都得由眾多天地人予以恩惠,
要懂得珍惜,更要懂得感恩。
「含空院」茶房賞庭品茶
用餐後,順著遊池步道慢慢來到「含空院」。
這座十七世紀的廟堂建築是由滋賀搬遷過來作為茶室,
而坐落之處也是欣賞賞心池的最佳的視角。
秋風微涼,原本坐在室內,
但秋日的紅葉妝點了庭園,
忍不住臨時跟服務人員改了座區,
來到緣側的戶外品茗用甜點,
讓雙眼在金秋的盛宴裡,記住這美好的午后。
神勝寺的歷史並不長,
但寺方提供坐禪、寫經等多項禪修體驗。
走在神勝寺境內,總覺得穿梭於不同的時間軸裡。
莊嚴堂、茶室裡,有著過去高人、茶人的修心及智慧;
松堂與洸庭,則透過當代建築與藝術重新對禪修的新詮釋;
遑論漫遊在庭園裡,在大自然裡找到心領神會的禪靜時光。
對我而言,這裡已脫離了單純的禪寺,
而是一場身心靈的五感沉浸旅程了。
地址:広島県福山市沼隈町大字上山南 91
時間:9 : 00 ~ 17 : 00 (最後入館時間 16 : 30)
門票:大人 1500 日圓
交通:福山站(6號)搭乘鞆鉄巴士(周末有直行巴士至神勝寺下車);平日則可搭乘至「天神山」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