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島縣福山站前來鞆之浦,車程僅30分鐘,
巴士車上人少少的,車窗上填滿美麗的水色,
期待呼吸到瀨戶內海空氣的心情突然雀躍起來。
宮崎駿《崖上的波妞》舞台的原點
廣島縣福山市郊的【鞆之浦】,
傳聞是宮崎駿大師《崖上的波妞》中宗介住的小鎮,
加上他在創作前在這裡待上三個月,
而被認為是動畫的雛型及靈感地。
老實說,我也是因這部動畫,才知道這個漁港小鎮。
當然,不論導演或是製片的靈感來源、取景地,
最後呈現都會重構一個全新的影像世界,
帶著既定的印象前來,倒是除了巴士奔馳前來的途中外,
【鞆之浦】給我的印象完全不同於動畫。
因是個老漁港,沿途多是魚類加工廠,
最清晰的,則是秋高氣爽,漫步在小鎮各角落裡,
都可以聞到淡淡的鹹水味的氣息,十分微妙。
2018年時,鞆之浦入選進【日本遺產】,
理由是「在風平浪靜的瀨戶圍繞下,日本國內第一個近代港都」。
有了這美名,讓時隔多年,再訪這裡的我,發現這裡不一樣了。
除了觀光客變多了,連歐美的觀光團也成團來訪,
巷弄裡更多了不少間特色咖啡館、生活雜貨店舖。
但咖啡再香,好像仍比不上鑽進巷弄時,
那瞬間厚底藥味熬釀著酒香的空氣,
熟悉感的保命酒氣味,混和著與木造屋的陳舊滋味,
立即喚起我多年前的旅行回憶,
原來這才是我對【鞆之浦】揮之不去的嗅覺記憶。
爾後,包括電影《銀魂》《金鋼狠:武士之戰》都曾在此地取景拍攝,
便知道小鎮的獨特風情,可是導演心中最美的畫面。
日本遺產的港都風情
鞆之浦從萬葉時代開始便作為海上交通要塞,
是瀨戶內地區最為繁榮的港口城市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優越的地理位置。
除了地處瀨戶內海中央,過去航海需得等待潮汐變化,
而這裡最適合「待潮」起航,而有「待潮之港」一名。
平安後期開始,
鞆之浦也因作為與東亞間的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
帶動經濟發展,繁榮程度甚至不亞於京都等商業城市。
明治時期,
商業、冶煉業、釀造業、漁業加工等圍繞著港口開始發展,
當時朝鮮通信使來日本時,
也因下榻在當地福禪寺的客殿「對潮樓」,
對窗外優美的景觀讚不絕口,而稱其為「日東第一形勝」而知名。
雖然隨著日本近代化的發展,新幹線、汽車交通網絡的開通,
長達千年的港口繁華已成歷史。
但這些自江戶時期留存下來的町家建築,
保有當年街區風情,
而被列入日本「重要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
漫步在石疊坂路,走進巷弄,
午后斜陽猶如舊時光,照射在成排古樸的木造建築,
仍然能感受到那曾經輝煌的榮光,
也有那麼一瞬間,
眼前像是一幅古老卻依然鮮活的風景畫。
對潮樓眺望日本最美的景色
「對潮樓」是鞆之浦著名的景點,
位於當地古老的寺院「福禪寺」境內。
相傳建於平安時代的福禪寺,原為觀音堂,
直到江戶年間重建後,才開始使用現在的名號。
江戶時期,鞆之浦因作為外國使節來訪的船隻停泊港口,
福禪寺於1700前後完工的「對潮樓」也成了國際交流的迎賓館。
從外面看,沒有覺得特殊之處,
但上了樓,
終於明白這意指「面對潮水的樓閣」的絕美之處。
兩側開窗,以瀨戶內海為背景,弁天島、仙醉島、皇后島如漂浮海上,
由近而遠,層疊構出成夢幻海景。
1711年時,朝鮮通信使的李邦彥大讚這裡為「日東第一形勝」,
意指朝鮮以東(日本)最美的景色,而留下了墨寶。
1748年,正使洪啟禧將客殿命名為「對潮樓」,
其子洪景海為對潮樓留下了書法。
甚至包括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也在來訪後,
也留下「潮聲入禪心」讚嘆這裡的美,
讓古色古香的對潮樓,更是錦上添花,
帶著墨香的詩意,也為這昔日的國際交流舞台,留下許多見證。
雖然不若許多大寺院的規格,
但這裡提供抄經修行等活動,
一邊感受大自然的美,也是另一種禪寺宗旨的實踐。
龍馬的足跡與近代的港灣設施
1867年坂本龍馬率領的「伊呂波丸」在這裡沉沒後,
他曾於港口展開談判,推動了日本最早的海難賠償案例。
小鎮裡的「龍馬足跡地圖」,帶領旅人追尋他在此停留的軌跡外,
也因鞆之港這町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近代的港灣設施,
漫步在港口,也像是走在歷史交會的瞬間,
從激烈的談判,到日常生活百態都是。
代表性的「伊呂波丸展示館」,
是江戶時代填海造土的海濱倉庫代表,
1997年(平成9年)被列入國家登記文化財產。
這棟兩層樓的木造建築,
以切妻造妻入及平瓦與筒瓦交互的本瓦修葺為特色。
館內展示坂本龍馬在鞆海域沉沒的「伊呂波丸」的遺留品,
以及說明沉沒狀況的模型等。
「常夜燈」也是另一個地標。
1859年(安政6年)由西町的人們捐贈建成的燈塔,
又被當地人稱為「燈籠塔」,
高度超過10m,是日本現存江戶時期常夜燈之最。
為了祈求海上平安、航行安全,
竿柱南面掛有「金毘羅大權現」石額,
北面掛有「當所衹園宮」的石額。
其他如階梯狀的碼頭(雁木)、
船崗哨遺址、防波堤的大碼頭、船塢遺址等,
宛如穿梭時空回到了江戶、明治時代,
保留著中世紀港口的完整面貌,
讓鞆之浦有著不同於日本其他商港的樣貌與風情。
但另一側,漁港的作業也沒有停歇過,
一種時空交錯的氛圍,
讓原本即便不諳這裡歷史的我,至少也能在空氣裡,讀到昔日的風情。
巷弄風情、太田家住宅VS保命酒
對潮樓的眺望視野固然美,
但同樣也讓我著迷的還有相互交錯的巷弄風情。
木造町家間,巷窄藏風情,
還有不少可愛咖啡館、雜貨店或手作甜點藏身其間。
不過我對鞆之浦揮之不去的嗅覺記憶,則是「保命酒」。
鞆之浦這一帶首屈一指的豪商便屬太田家。
太田家住宅從江戶時代中期到明治時代因釀造銷售「保命酒」而繁榮興旺,
留下的建築群也成了這裡最具指標的老建築。
18世紀留下的建築群,
圍繞著主屋,廚房、蒸米房、倉庫、酒窖等等,
不論是建築外觀、天井、倉庫海鼠牆等,
在在顯示豪商的獨特風格。
保命酒是一種藥酒,以糯米為主要原料,
採用燒酒及十六種和漢中藥等釀造而成。
獨特的酒香,入口溫潤,
據說能補身提神而自古即成為日本人心中的補品。
廣告在日本各地常可看見,但我還是來到這裡,才知道原來發源自此。
這裡不但展示自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藥酒配方,也提供試飲等,
只是我對藥酒實在有點不行,
參觀之餘,
腦中突然浮現起台灣保力達B的廣告,
原來在日本,藥酒與港口文化早在江戶時期就展開了。
鞆之浦歷史民俗資料館眺望、港口夕色
鞆之浦這地區是圍繞著港口往上搭建,
發現這一帶寺院無比多,
另外位於相對高點的「鞆之浦歷史民俗資料館」,則如其名,
可以了解當地漁業、船舶、町家的歷史。
不過意外的,是出館後站望向港灣,
看著船隻一艘艘並排停靠,漁民在整理漁網,
空氣裡帶著鹹味與生活的氣息,
天色漸暗,秋日的光影份外帶著時光流動感,
將眼前這片海港映照得既古老又迷濛。
慢步走回港口常夜燈前,吹著海風、等待夕陽。
鞆之浦的秋天,紅葉並不多,
更多的是海風帶來的涼意與夕色的溫柔。
看著當夕陽把瀨戶內海染成橘紅色,
古老的町家、石板路與港口同時籠罩在暖色調的暮色,
彷彿將數百年的航海故事都收進這片光影中。
要不是因為得趕巴士返回福山市區,
很想再多待些時間,享受美麗夕日的悠然。
當然另一個小遺憾,便是兩回來到這裡,
渡船前往眼前的仙醉島的想法都沒成行。
看得第三回再訪,真的要優先列入首要行程了。
兩回來訪,很喜歡這個小漁港,
因為不分季節,這裡的原風景一直在。
交通:從 JR福山站搭乘鞆鐵巴士,約30分鐘抵達鞆之浦巴士中心,主要景點步行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