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931143_10158535952392700_5808385535200811359_n
頂著夏日艷陽,重逢久違的池上,

原只有一個目的:2020年《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

當然,最後很多、後來的意外收穫,反而在池上,

並不是太認真在找展品,但因展區不大,展品也還沒完全完成,

但悠閒走訪,不但全部看完,

外加去年兩件、優席夫的作品也全走完。

batch_P6140262

今年雖然受疫情關係,而做了些佈展的時間調整,

全部10 件中,另4件作品則是在 7月到 10 月之間逐步完成。

作品介紹可參考文未官方網站的說明,

僅依自己看展的順序編號,純粹分享個人感受。

batch_P6140277
📍2019年作品:
撒部‧噶照《 #自然療癒 》@天堂路制高點

一綹一綹舒展在層層山巒及縱谷間的雲,

稻田連結至後方海岸山脈,看不到海,
卻在白雲變化間,讀到大海的氣息。

看不到風的行姿,但風在稻葉上滉漾,

一波波翻飛的稻穗,聞到大地的芬芳。

104399011_10158535951752700_4369957010517610595_n

很喜歡去年這位於天堂路制高點的作品,

坐在這裡看池上,如其作品名稱,

即便烈日曝曬,身心跟著鞦韆愰盪,心靈果然很療癒。

104318714_10158530348337700_7071879137982540945_n

Jens J. Meyer《#斗笠 Tree Space》@萬安國小下方
看第一眼時,

覺得英文作品名《Tree Space》比較能表現出作品的特色,

batch_P6140415

但來到位處高台側的萬安國小眺望這作品時,

反而喜歡中文的《斗笠》,更傳神。

batch_P6140418

傘形般的金屬片,從平面、上方小丘兩樣風貌,

放眼望去,池上多是稻田,很少遮陽處,

這一斗笠是貼心為大樹戴上?

又或是大樹架起農民的乘涼處?

我不確定,但那份貼心,倒是感受到。

batch_P6140421
對照今年的作品,發現外國藝術家似乎偏好金屬媒材,

在晨昏晴雨中,跟著四周景物變化,

的確有多元的新效果,只是比較不是我個人偏好的。

 

📍2020年作品:
01_Talaluki范志明〈#何時〉@大波池蓮花側
以漂流木為主要媒材,拼湊出池邊的垂釣老人,

遠看時便抓到其趣味,而且以地景而言,頗能融合其中。

104306324_10158535951777700_3039098385785590270_n

batch_P6140265

但走進看,第一眼其實是被嚇到,

漂流木重組下的臉,如佈滿皺紋,歲月刻痕下的印記,

當下突然有種對歲月的慌張,是件相當有張力的作品,

若不是歷經風霜,

我想也沒有足夠的養份撐起這作品的深度吧!

105491780_10158535952072700_8328415802845866741_n

02_貝馬丁 Martyn Barratt《#生命的反思》@大波池停車場湖畔山丘
在橋側就眺望到山丘上這
耀眼的作品。

走到作品前,以臺灣路邊常見的反光鏡,

回收後搭配玻璃、不銹鋼等媒材完成這作品。

batch_P6140319

其實這類透過鏡中的反射、影像或心理層的反省,

近年常在許多藝術祭看過,

而我更喜歡從不同的隙縫裡,看著一個個小世界的產生,

它們正反映著許多外在、內在的複雜對話。

103978918_10158535952472700_4446833858909808823_n
要說可惜,就是陽光太強了,照射在作品上,

讓我幾乎快睜不開眼睛,加上高溫炎熱,只好匆忙離去。

batch_P6140317

03_陳正瑞〈#我想要有個家〉@大波池賞鳥屋旁
我個人相當喜歡這個竹編作品。

但因反向走,先看到作品後方數個大小不一的鳥窩,

正納悶怎麼跟介紹不一樣,才發現橢圓形的主體在另一側。

batch_P6140329

batch_P6140327

82140649_10158535952847700_7633718880061621395_n

像是源自於對母愛、母族的濃厚情感,

有愛的包圍,也有寬容的心,

隨意換個角度,雲彩、山巒全被框在其中,

而後方連綿不絕的小鳥窩,此時看來溫馨又自在。

batch_P6140331

04_拉飛·邵馬〈#拾火〉@池上萬安村魏家庄稻田

看了一下這位阿美族藝術家介紹,從未受過學院派的正統訓練,

但作品對我而言,卻極其成熟,生動,及充滿生命的熱能。

batch_P6140406

正中午的艷陽下,倒是和這作品產生對話般的呼應,

不知是若其他天候下前來,是否能如我初見這作品的感動。

batch_P6140404

〈拾火〉是阿美族語中,生活的依靠之意。

batch_P6140410

以漂流木勾勒、拼湊起如先靈、先祖的巨大頭型,

特別是那如火焰般豎起的頭髮,每根曲木如此細膩,

來呼應著生命的起源的同時,也帶著這片天地尋根的意味。

batch_P6140408

05_紀人豪〈#供給與需求〉@池上農會舊榖倉外牆
年輕的藝術家,因在街頭彩繪壁畫獲得愛馬仕的合作機會,

也因而獲得來到池上駐村,完成此作品。

batch_P6140498

batch_P6140500

在池上舊穀倉三面牆中,以池上的稻田元素作畫,

包括金色稻浪,縱谷間的山嵐,白鷺鷥等,

而入口處的水墨風格創作的圖騰則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103811161_10158535952502700_3503927220573291544_n

06_葉海地〈#溯土〉@池上農會舊榖倉內部
02與06的作品,

分別是兩位外國籍藝術家來台後,得到靈感下的創作。

batch_P6140506

batch_P6140504
有趣的是,使用的媒材都十分台灣味,

但呈現出來的風格卻截然不同。

這個讓人覺得溫暖的作品,

乍看像是一幅立體的收圓稻織圖,

卻有著安定而充滿溫暖的祝福。

batch_P6140512

但特別在於她以阿美族傳統製陶法,

經過多重工序燒製 700 片的陶片,

再以原住民常用的苧麻串成圓形狀,

人走動,風一吹,

陶片互相碰撞,發出微小卻清脆的聲響,

耳際聆聽的同時,

彷若回應著部落裡,人與人的互動之情。

batch_P6140510

因到訪過日本新潟大地、瀨戶內海洋藝術祭多回,

及其他較小規模的藝術祭,

這個展規模算十分迷你,作品的多樣性也還不算多,

但以花東縱谷為主軸,

在土地、觀光客的容納度下,已十分感動人心,

走訪台東池上,擠在觀光打卡點外,

我個人更推薦尋找這些作品的美麗蹤跡。

除此之外,因行前看到一段縱谷國家公園的影片分享,

臨時決定來一趟花蓮富里鄉的東里車站。

74450536_3438352399531520_6404427010726046427_o

東里車站曾被譽為「山線最美的車站」,

2005年因橫跨秀姑巒溪的鐵路橋受歐亞板塊的推擠,

橋墩產生落差,讓台鐵局決定改線,

將玉里到東里10公里的鐵路改為〈東里鐵馬驛站〉,

而現行的東里車站則位於正前方車行2分鐘之距,

因為一無人車站,可以來到月台上眺望稻田、中央山脈風景,

不同的高度,有著不同視角的美景。

IMG_6035

不過這回跟朋友是開車從池上前來,加上天熱沒騎鐵馬,

為的則是趕在收割前,一睹原住民藝術家優席年以不同品種稻,

創作出來的稻田彩繪《來自山的禮物》 。

將畫作的幾何創意躍上稻田,

不同於日本稻田彩繪的藝術多強調在擬真的立體呈現,
優席夫以山為主角,

將山中的眼睛、果實,寶藏為構想元素,

以幾何圖形,用彩稻繪出花蓮縱谷的磅礴氣勢與生命力。

106306029_3438352389531521_1230639945302381499_o

高山、長河在陽光、風的舞動下,

正欣欣向榮地朝旅人們揮手。

優席夫作品的流動性,透過稻色的設計,

層層翻動的稻浪,表現出縱谷的自在與多變。

106242464_3438352392864854_7048421080682830625_o

若要說可惜之處,就是這個平台月台實在太低,

而作品以橫幅呈現,所以比對過原設計圖,在月台上只能看到一半的作品。

沒有完善的觀景規劃,看不到宣傳片中空拍的壯觀,

似乎又浪費一個好構想,及找大師來創作的目的。

 

105911697_3438352486198178_2265297044342136593_o

縱谷大地藝術季官方網址: https://bit.ly/2YfuS57

 

 

 

arrow
arrow

    愛莉西亞aLiC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