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我對於日本最早開港的海港城市都沒有什麼抵抗力,
特別像橫濱、神戶、函館這幾個城市,
環山而建,沿著蜿蜒的坂道,
懷舊風的洋樓老建築、教堂、和洋餐廳、喫茶店,更顯風情。
何況是幕府時代最早,也是當時唯一對外開放港口的長崎市。
一下車站,迎面而來是嶄新的車站、車站商場
一旁緊鄰的是全新萬豪酒店及新開發的商業設施「Amu Plaza」
偌大的車站廣場,前方還在大規模工程中,
近一步往前看,才一直碎唸從福岡前來居然沒有直達列車,
原來已是未來進行式了。
懷念的路面電車不時叮叮作響,
黃、紅,綠等等,各種色彩的舊車身緩緩穿梭中
城市節奏忽然慢了下來。
記憶中的長崎市,最令我著迷的是坂道起伏大的地形。
住宅沿著山勢層層堆疊而上,
蜿蜒的坂道,或筆直的長階梯串連當地的住家,
被山環抱、向海延展,拜地形之勢,
造就這日本級、更是世界級的三大夜景之地。
也讓我樂於連著兩晚,
分別從稻佐山展望台、稻佐山觀光飯店,體驗兩樣不同的百萬夜色風情。
稻佐山展望台、稻佐山觀光飯店可參考這篇:
【長崎市|稻佐山】入住世界三大夜景 :長崎稻佐山夜景與稻佐山觀光飯店
更便利的是,長崎路面電車路線多,
行車速度相對快,交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長崎市區不大,買張「長崎路面電車一日券」,
一次走訪城內多個經典景點。
在 JR長崎站的觀光案內所、長崎電氣軌道各營業所或觀光飯店櫃檯購買,
就能在一天內自由上下電車,幾乎所有知名景點都能抵達(車內不販售)。
可參考官網:https://www.naga-den.com/pages/9/
搭乘路面電車,可來到主要景點:
大浦天主堂站|大浦天主堂、哥拉巴商店街
從電車下車,
行經哥拉巴商店街(見下段介紹),盡頭便是【長崎大浦天主堂】。
像是長崎的祈禱之丘,
走在商店街的坡道上,
抬頭便可望見大浦天主堂的白色尖塔映襯藍天。
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建物,
是「日本最古老的哥德式木造教堂」,
更是日本第一座被指定為國寶的西洋建築。
歷史的見證的大浦天主堂建於1864年,
最初是為了紀念發生在日本1597年的「二十六聖殉教者」事件而興建。
也讓原本只能作為隱匿的基督徒,
自此成為祈禱之所,信仰復甦的象徵。
跨越兩世紀的奇蹟,讓基督教在日本正式重生。
不僅是宗教上的意義,
哥德式的建築風格也極具代表,尖塔直指天際,
內部是莊嚴的拱形天花板與花窗玻璃。
內部不能拍照,我沿著教堂內部走一圈,
當陽光穿過彩色玻璃,灑落在木造長椅與石板地面上,
整個空間都籠罩著一種靜謐的神聖感。
從這裡眺望港口,
海雖然不在視野內,卻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地址:長崎市南山手町5-3
交通:長崎路面電車「大浦天主堂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
門票:成人1,000日圓(包含天主堂、基督教傳來之地紀念館)
PS建議若在這一站下車,參觀完「大浦天主堂站」,
再往斜坡步行1分鐘,即是「哥拉巴園」入口處之一。
哥拉巴園內部設有多段手扶梯,不用擔心園內爬坡問題。
石橋站|哥拉巴園斜行電梯、哥拉巴公園、哥拉巴商店街
每次來到長崎,最喜歡來到【哥拉巴園】。
【哥拉巴園】坐落於長崎南山手的半山腰上,來這裡充滿感受坂道地形的妙趣。
我個人喜歡方式是乘坐電車來到終點「石橋站」,
依指標搭乘一段有趣的「哥拉巴園斜行電梯(グラバースカイロード)」至山腰後,
再乘電扶梯一路向上,直抵【哥拉巴園】入口處,
然後一路下山至大浦天主堂、商場街吃吃喝喝後再回程。
「哥拉巴園斜行電梯)」是專為這段專為坂道地勢所設的「電梯+自動扶梯」,
免費開放使用,當然真正目標多是為了住在山腰上的當地居民。
漫步在此,總覺得換了個時空。
蜿蜒於山坡之上,穿梭在一棟棟洋房其間,
靜靜從陽台、路間俯視整個長崎港,
明明是個工業港,卻覺得充滿長崎自我特色的浪漫。
列入世界遺產的【哥拉巴園】位於南山手丘陵,是長崎時代的縮影。
園區共有九棟明治時期洋房,
當中包括哥拉巴、林格、奧爾特等人的故居是原址保存,
其餘包括教會學校、員工宿舍、官舍、餐廳、
則是將市內保留良好、且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遷移至此,
每一棟都各有新的展示用途。
宛若明治風情再現,
搭配四周長崎市區的山海自然景觀、工業港特色,
形成一幅充滿跨越時光,又生活感十足的風情畫。
這些百年歷史的洋樓,從山上的入口處進來,
最先遇到的即是「三菱第二船塢宿舍舊址」。
這棟建於1896年,兩層樓的白色洋房,
原為船員修繕時的宿舍,如今展示幕末文物。
二樓陽台是整個園區的制高點,
從這裡或是下方的景觀池,都可飽覽港灣美景,
眼前港口巨大的起重機等,更是傳承百年,成為長崎經濟發展的代表。
「舊長崎高商表門衛所」,是日西合壁的建築,
也是繼東談,神戶,山口後,日本第四個公立高中中學的門衛所。
「舊長崎地方截判所長官舍」是明治16年時,
位於長崎市上町的建築移居而來,
也是少數保留下來西式建築政府機構,十分珍貴。
「舊斯蒂爾記念學校」建於1887年,是居留地時代典型木造教會學校。
對面的石像是歌劇《蝴蝶夫人》作曲家普契尼及女主角石雕。
這可與園內最大的「舊哥拉巴住宅」一起了解。
1859 年時,當時僅21歲,來自蘇格蘭的哥拉巴由上海來到長崎經商,
他成立了商會,透過造船、採礦、軍火等開發,
為日本帶來許多先進的科技,而活躍於商界。
後來娶了日本夫人慈露 ( Tsuru ),並在「外國人居留地」的現址,
打造與日本妻子的「舊哥拉巴住宅」,
與家人在此共度餘生,直到1911年離世。
後來美國作家John Luther Long以此故事異國戀為靈感,
以長崎為舞台,但主角改為美國軍官及日本藝妓(三浦環),
寫成短篇小說《蝴蝶夫人》。
淒美愛情故事後來以獨幕劇在紐約、倫敦等地上演。
隨後引起義大利歌劇作家普契尼興趣,
再改編為世人所熟悉的《蝴蝶夫人》。
「舊哥拉巴住宅」建於1863年,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木造洋館。
位於園區最下方,藍色的屋頂,
最大特色是將屋頂設計成四葉幸運草造型,帶有幸運的寓意。
不過人游走在其間,雖然不能看到四葉幸運草姿態,
但豪華而氣派的建築,倒真的印象深刻。
據說,當時住家的花板還打造成密室,
提供給倒幕志士作為聚會,秘談的場所。
「舊格林住宅區」是1867年所建造的,
是少見以木骨架加上石材的建築。
內部展示過去他在這裡開設的長崎酒店等相關用品。
我前來時,正逢「舊奧爾特住宅」整修中。
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哥拉巴園(グラバー園)是來到長崎必參訪的著名景點。
不過也因為這原因,
這幾年哥拉巴園各棟建築陸續進入強化整修,所以都至少會有一棟無法參觀。
今年九月起,園內的「自由亭喫茶室」即將進入修復工程,
很開心自己在休業前,再訪這間長崎第一家西洋料理店,
也是於明治復古的木造西洋建築內品嚐道地的甜蜜滋味。
可參考:【長崎市】搭路面電車就可到達的長崎美食餐廳
整個【哥拉巴園】沿著山勢而建,花園泉池、壁泉、石板路,處處洋溢著明治時期的異國風情。雖然我前來的夏日,有夜間點燈,但晚上己規劃再上稻佐山看夜景,決定順著商店街,吃吃喝喝下山去。
地址:長崎市南山手町8-1
交通:路面電車「石橋站」站(第二入口)或「大浦天主堂」站(第一入口)步行7分
南山手商店街:南山手布丁,日式割包的角煮
充滿人氣的南山手商店街,
從日航城市飯店(JAL Hotel)開始,順著坡道一路來大浦天主堂。
石板小路兩側老舖商店、各家蜂蜜蛋糕、伴手禮店林立,
是採買與覓食的好去處。
不過伴手禮部分,因多數都在車站內商店有販售,
懶得提的其實可以等回程再買即可。
南山手布丁
這間外觀就很吸睛的小巧布丁店,真的很難不被吸引。
小巧的玻璃瓶裡,天然香草籽做成的金黃色的布丁,
口感濃郁綿滑,入口即化,
帶著微微焦糖的苦甜,真的很美味。
經典款外,也被季節限定的彩繪玻璃口味所吸引,
彩色果凍填滿布丁上方,很網美感,但吃來反而不甜膩。
岩崎本舖的割包(角煮)
長崎傳統小吃的角煮,鬆軟溫熱的割包裹著滷得入味的角煮,
可選全瘦肉或半肥半瘦。
但老實說,少了花生粉及香菜,加上肉味帶甜,
我還是喜歡台灣割包多很多。
長崎Castella焦糖布丁
這款由長崎當地老店前田點心店推出,
因福山雅治推薦而人氣爆紅的布丁,是當地熱門的伴手禮。
我純粹因為好奇,買了兩個回台灣。
食用時,將粉末狀的砂糖灑在布丁上,
果然有種長崎蛋糕布丁化的口感,焦糖香氣濃厚,
實在有點過甜,但買了試試倒也不失一種樂趣。
出島站|出島(出島荷蘭商館遺址)
長崎市中心的【出島】,即荷蘭商館遺址,是當地知名的觀光景點。
跨過的「表門橋」,像踏入日本封鎖時代唯一通往西方世界的窗口。
也像跨越時間,回到兩百年前江戶時代的開放與禁錮之間。
幕府時代的日本,因進行鎖國政策,
長崎港成了唯一對外窗口,
全日本的進出口都要藉由長崎港。
為了方便管理這些異邦客,
便在市區建造「外國人居留地」,出島便是其一。
這座扇形的人工島的形成,源自於幕府時代為了刻意隔離荷蘭人,
只准許他們在這裡進行商貿跟文化交流,
也只有荷蘭商人能在這裡下船、生活。
百年過後回頭,出島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以跳脫有形的商貿、保存下來的建築資產,
更在歷史文化的縫隙中,承載革新的力量。
從今日看來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出島簡直成了當時的河中小國。
沿著石坂道,兩側木造商館、倉庫老建築𥚃,
展示當年荷蘭船舶、宗教思想如何透過貿易路線、蘭學啟發,
穿透固守成封的年代,開啟日本朝向現代化的演進過程,
簡直是幕府時代的真實荷蘭村。
其實我蠻喜歡參觀這些建築歷史資料,
把那些對我而言有點枯燥乏味的歷史,
轉換成生動而有即視感的畫面,
偶爾,還讓我有種走入歷史時空的錯覺,算是很棒的活教材。
當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事。
過去用來作為出入口的表門橋,後來因為填海而拆除。
但出島因為已經列入國家指定遺跡,
加地下也陸續還有挖出古蹟,所以不能隨便破壞。
因此在復原表門橋的時候,
聰明的建築師透過槓桿原理的設計方式,
將整座橋的支撐點設置在江戶町這一側,
兩端固定好後,
利用結構本身的重量和橋墩作為配重,將受力傳導至橋墩。
因此只用一邊來承受架橋的支撐,
行走在上卻十分穩固,完全不會倒塌。
在我這種門外漢看起來,真的是有點大開眼界。
順帶一提,搭乘路面電車可直接在[出島]站下車,
有趣的是,從這一站到新地中華街站,
電車像鑽進巷弄內,形成一道有趣的風景。
但還是提醒一下,因為電車離窄小的路面非常貼近,
建議不要靠太近,以免發生危險。
(感覺長崎的路面電車行走速度還挺快的呢!)
地址:長崎市出島町6-1
時間:約 8:00–18:00(夏季部分延長至19:00)
交通:搭乘路面電車至「出島站」下車即是。(長崎站步行約20分鐘)
眼鏡橋站|眼鏡橋(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日本三大名橋
路面電車停靠前,穿過中島川畔這段特別有趣。
下了站,往川邊走,
目光隨即被一座、一座連結的石橋所吸引,
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眼鏡橋(めがね橋)】。
眼鏡橋建於寬永11年(1634年),
由興福寺的僧侶黙子如定所設計,
是日本第一座石造拱橋,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拱型石橋之一。
橋身由天然石材堆砌而成,兩個圓拱與水中倒影相連,
恰似一副眼鏡,因此得名「眼鏡橋」。
這座橋不僅是長崎的象徵之一,
更與山口錦帶橋、東京的日本橋並列為「日本三名橋」。
眼鏡橋見證了江戶時代長崎作為對外窗口的繁榮。
當年中島川沿岸商人聚集,文化、技術、宗教在此交流。
歷經多次洪水與修復,今日的眼鏡橋保有原始風貌,
象徵著長崎人對歷史的珍視與傳承。
當然,
日本人的小細節及小浪漫當然也會在這種地方發揮。
從眼鏡橋旁的石階往下走,沿著河畔護岸仔細尋找,
石造牆面裡藏著一個浪漫的愛心石。
據說找到並許願,能帶來愛情與幸福,
莫名成了來到這裡看古蹟外,另一個重要的小任務。
第二次來到這裡,正逢農曆年,
橋上與兩側掛滿中國式燈籠,
華燈初上,河面倒映著燈火與石橋身影,
突然有種來到中國庭園裡的幾分氛圍。
長崎,果然是包容最多元氣息的城市。
地址:長崎市魚の町~桶屋町,中島川上
交通:搭乘長崎路面電車至「眼鏡橋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
總結一下,長崎市區不算大,
三天兩夜,市區主要景點,
從歷史行程的和平公園路線,再到輕鬆的異國風情路線,
兩天兩張長崎電車一日券就可悠閒走訪。
異國風情路線安排,可參考下方:
購票TIP:電車一日券成人600日圓。
動線安排:「石橋站」上行 → 哥拉巴園 (午餐)→ 大浦天主堂→商店街 → 大浦天主堂站→出島→眼鏡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