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對於日本傳統文化或傳統藝能都抱著高度興趣,雖不達熱衷,但一直想親臨現場觀看都是我的目標,當中相撲就是。
相撲一直在日本保有歷久不衰、高人氣,堪稱日本國技,且歷史悠久。
相撲起源於江戶時代,最早原為慶祝豐收,而在神壇前所舉行的慶祝活動之一。
當來發源於京都、大阪的相撲活動,因時有糾紛曾一度為幕府所禁止,直至貞享元年(1684年)才重新開放,
只是當時僅限在深川的富岡八幡宮內舉行,也讓富岡八幡宮成了相撲發祥地,
包括現行的定期賽制及順序表度制(番付制)都是在這段期間內奠定基礎。
過去多由皇室介入及贊助的活動,此時正式走入民間,並開始藉由比賽而向民間募款,
帶動職業相撲力士的迅速發展及平民化,進而演變為日本國技,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
有關相撲歷史及與江戶的關係可參考此篇~
都營大江戶線@門前仲町_富岡八幡宮及祭典
不過相撲世界至今仍因相當保守,許多嚴苛的傳統制度,讓今日即便日本人仍十分熱衷(從每場次一票難求就可得知),
但也得面臨選手培訓不易,且參與人數逐日減少的問題。
當然,對於選手們而言,所有的努力,為的便是能光榮地站上土俵出賽,而這也是今日吸引日本國內外的相撲迷不遠千里而來的主要原因。
日本相撲年中的比賽日期與場次,僅在奇數月舉辦,且分別在不同場所,一月初場所、五夏場所、九月秋場所在東京兩國的國技館舉辦外,其他三月的春場所在大阪,七月是在名古屋場所,十一月為九州場所 (福岡),為期15天的賽程,第二個星期天為比賽首日,因此想來觀賽的好,最好先確認時間及場所。
雖然東京場次多,但觀賽人數也多,過去就常有朋友代買,總是一票難求,只能來看力士們的練習而已。
這回也是無意間在【KLOOK】看推出的在地行程時,意外發現居然這可能是新推出的產品,雖然價格有較實際購買貴了一些,但因也含有講師說明、又不用大費周章去搶票,剛好人又在東京,立即下訂。
果然超方便,當天我帶著APP訂購好,列印下來的票券到約定地(行程中有數個集合地點可以選擇,因我住在港區一帶,便選擇了「浜松町巴士站」出發的。)
這一站本來就是前往關東地方的巴士中心,JR山手線及都營大江戶線都可前來,緊鄰世界貿易大樓,所以很好找。
提早十分鐘前來時,已看到許多工作人員在協助指引,幾乎清一早洋人面孔為主,
看來國技這極其傳統的競技還是最能吸引老外,當然,我想也在於他們本來就習慣以自助行,搭配當地的local tour為旅行方式有關。
找到自己名字的編號後,到其櫃台領取正式票券及相關簡介後,對方會告知集合時間與位置(都在巴士站內,只是因人不少,所以是十多個人由一名案內人員服務)。
不過跟我想像有點不太一樣,以前是一台巴士巡迴搭載後,到達目的地,後來才知是每一小組自行集合後,案內人員會先幫大家解說。
先說明一下,【KLOOK】上面訂的行程是英文行程,但案內人員是會說英文的日本人,以準備好的檔案夾為輔助,
從今日行程介紹開始,我們搭乘電車轉乘的秋葉原站、兩國站周邊特色,帶及日本相撲的歷史、比賽規則,
此回秋場所目前進行的狀況,進去觀賽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包括不能站立、可自由到外面購買輕食、飲料或啤酒等入內食用),
基本上英文都不難,該有的專業名詞,也會以英文再解釋一下,所以很容易聽懂及看懂比賽。
對於日本比英文更強的人也不用擔心,因像我就被他誤認為旅居日本的人,所以在場內時,還貼心來用日文跟我說明,聊聊天等,總之,就是很貼心。
而此時,我也才知原來我們是搭乘JR手山線後,一群人再轉乘總武線來到兩國。
此時不禁佩服這些人,都不擔心像今天假日人多,大家萬一走散問題(雖然始終有支小旗子舉著),
不過沿途也觀察一下,發現其實案內人員都蠻細心,會隨時注意看大家在哪,特別是來到兩國站時,
因當天下雨,又遇到是周六,及最終場「千秋樂」的前一場,因此比賽氣氛特別緊張外,人潮也爆多。
這個行程當然無法自己選位了,好在被分配到的位置雖在2樓有點小遠,
但是走道上來第一排,視角不會太差,因這回我是獨自前來,同梯的全是來自其他歐美國家的人,不少還是一家人老老少少全員到齊。
案內人不時還會來關心大家是否有理解比賽過程,有沒有問題等等,也會來跟我們閒聊一下日本文化。
因結束後便就地解散,因此雖信封裡已放置交通說明,還是貼心來問大家會後返程有無問題等等。
日本的相撲以等級制來決定薪水及地位,從〔付人〕到〔關取〕共分成10級。
從無薪水的練習生〔付人〕開始,得經過序口→序二段→三段目→ 幕下這幾個階級後,
才能來到有薪水的正式選手,且可享受各種待遇,稱為〔關取〕。
這等級又被十兩→幕內→小結→關協→大關(小結、關協、大關又稱三役),及相撲界最高力士等級的「橫綱」,
自古以來能當上橫綱的力士可說少之又少,其晉級規則繁多,不此在述。
走進兩國競技場內,相撲力士比賽的場地「土俵」相形顯得渺小,土俵上方自屋頂懸吊著日式屋頂。
查了一下資料,是在6.7公尺正方的場地上,以黏土築成60公分高,
每邊5.45公尺的正方形,四邊再以32個草袋(即「俵」)圍成直徑4.55公尺圓形面積的稻草圈,平台表面上鋪以細砂。
土俵圈內畫有兩條白線「仕切」,這是兩邊力士比賽前的預備等待線。
大相撲比賽期間,每天從早上十點四十分開始,由幕下打頭陣,而我們進來時,則是在十兩 (十枚目)比賽的時間,約是下午二點十五分。
這時觀眾也漸漸多起來。而來到最精彩的幕內比賽時,約是三點四十分,每一段中間都有休息時間。
先說明一下,〔十兩 (十枚目)〕是江戶時代到明治初期幕下最上位前十名力士,每年可領到十兩金額,因而得此名。
至於〔幕內 ( 前頭、平幕 )〕則因在平安時代的相撲節會中,強壯的力士四周圍因圍有一層幕,故稱幕內。
幕內力士薪水比十兩更高且待遇更優,可有四、五人之付人服侍,比賽獲勝者還可得到由企業界所提供的懸賞金。
而這些懸賞金,指的便是在幕內比賽時,由企業界所提供給比賽獲勝力士的獎金,至少需提供五日以上,
而這也是在比賽前,會有人舉著贊助企業名旗幟,繞土錶場一周的趣位畫面由來。
因比賽時間從早到傍晚才結束,因此多數觀眾也是在競技場內進進出(不可出場,但會在館內相撲博物館、餐飲區或四處走走)。
果然來到幕內比賽時,多數的人都進場了,比賽前也會由東西兩組之幕內及橫綱輪土俵儀式後,才開始正式比賽。
力士分成東、西兩組,相撲比賽的規則,如案內人員說的,簡單來說,只有兩項,一是在土俵內,除了腳掌外,不論是自己或是被對手推倒而身體其他部分觸地者,即判定為輸。二是身體任何部位碰到場外地面者,也同樣判定為輸。
也因此兩人一場比賽前後約在4-5分鐘,但真正一決勝負有時僅5-10秒,連超過30秒也不多。正如案內人員說的,真正花時間的是那開始會覺得有些無聊的反覆動作,不過其實了解其中意涵,我倒覺得還好,反而會覺得所有的準備為的就是那短暫的勝負交手,讓比賽過程更顯意義及氣氛緊張。
在正式交鋒前,力士入場時,除了唱名外,也會帶及簡單背景,不過對照著手邊的賽程表時,發現部分力士除了還會特別註明一些興趣或其他,最好玩的便是註記「顏值高」這項,果然,戰績好、顏值高等高人氣的力士一出場時,全場此起彼落的驚叫及加油聲,可不是普通驚人。
力士上了土俵後,先以「撒鹽」驅邪,也向神明祈禱不要受傷之意;「塵」用以表示自己沒有帶任何武器上場;
再者是以雙腳輪流頓地,藉由力士威武的身軀用以鎮嚇躲藏在地底邪靈,稱之為「四股」,此時也進入賽前暖身的開開;
接著腳掌尖著地,雙膝外張、穩腰並將雙肩放鬆,將手放在膝蓋上,此為力士的基本動作,稱為「蹲踞」,
保持平衡,上身必須挺直以維持重心,也有尊重對手之意。
但我看了比賽,幾乎這些動作會再起身一回後,才來到最後的「仕切」,即同四股,雙腳輪流頓地後,
彎下腰身,將兩肘放在膝上,下巴微抬,雙眼注視對手以求精神專注,力士便已將自己調整在隨時可以作戰的狀態下。
得到優勝的力士,會在接受裁判〔行司〕的勝利呼名後,以右手手刀向左、右、中各別凌空切下,
代表向神明致謝,再拿取企業贊助的「懸賞金」後,待下下輪來到等候區時,才會離開返回休息區,此時一旁的戰績表上也會以亮燈代表獲勝方。
據說相撲技法全部有70手, 但實際用到的只有40手左右。
我沒有研究這麼細,倒是比賽過程的速度之迅猛,常讓我有點反應不及,雖然看電視時反而看得更細節,
現場座位遠,卻更有融入感,在幾場中看到一些有趣現象,因所有的幕內都得與每一位對手輪番競技一回,
在一場兩位力士身高、體型都差一大截(190公分對上175公分)下,體型小的不見得趨弱勢,
有時反而利用其身型技巧騙過對手,造成踩到圈外,又以大體型的以其全身力道壓技,
有些則是因適時的把握時機,當然更多靠的是平日勤練的技巧而取勝。
所有的力士對於〔行司〕及〔審判員〕當然十分尊重,與行司不同),在土俵上的是〔行司〕,
依等級穿著不同顏色的傳統服裝,手持扇子用來指揮相撲選手出場、比賽和宣佈勝負之用,但本身並不參與審判過程;
而〔審判員〕則坐於土俵下面各面向,每一場比賽有五位審判員,則是判定其勝負的人。
今天在十兩的賽程中就遇到兩回有爭議,此時所有的〔審判員〕便會集合在土俵內討論,最後兩場都是重新比賽一回來判定。
每一場比賽後,也會宣佈其獲得的致勝技巧為何,不過看來多是抓住對方、再推出場外的「寄切」,
又或是突如其來猛烈一擊,使對手「押出」最多。
其實很細的我也不是看得很懂,但不論在電視或現場看,心得便是,相撲比賽靠的不是體型,
而是要善於判斷,配合腿力、腰力、速度及技巧,所以就是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吧。
比賽時間雖長,但吃吃喝喝,觀客進進出出,倒也十分輕鬆自在。案內人員還說,
許多粉絲會特別守在力士進出口,更會買上力士們喜歡的烤雞肉(據說是營養價值高),當然會後,一旁相撲火鍋店也同樣擠滿人。
我不是專業的觀賽者,也是開始有興趣後,偶爾透過電視慢慢看出心得,
多年前去看過一回的力士練習,但整體而言,都沒有比親臨現場的「職業相撲比賽(大相撲)」來得過癮,
有興趣的,或對日本國競更想進一步認識的,真的大力建議,此生一定要來現場觀賽一回,只能說無限回味,明年想再來一場。
當天部分影片陸續傳上來如下連結,供大家參考~另本人多以手機拍攝,加上距離遠,效果並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