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季節感分明,夏季來訪日本,
主要城市東京、大阪或京都,高溫完全不亞於台灣,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納涼」字眼的活動。
日文中的「納涼」不僅在於乘涼、避暑而已,
更有花點心思來避暑(暑さを避けるため、工夫をこらして涼しさを味わうこと),
因此,各地方舉辦各式不同型態的涼納活動如花火節等外,
另外浴衣、西瓜、金魚、怪談、團扇、風鈴等等,
都是日本人認為可作為納涼,或是很適合與納涼聯想的最佳工具或方式。
浴衣,從安土桃山時代,
日本就開始流行起在沐浴後穿著可吸收皮膚水份的「湯帷子」(ゆかたびら),
直至江戶時代後普及至民間,成了今日的浴衣,
不同於傳統和服的穿著繁複、隆重且質材費工及高花費,
浴衣早年多以藍染棉布製作而成,
現今更加入許多繽紛色彩及花樣,而成為夏日風情的代表。
而浴衣日文「ゆかた」正是從「湯帷子」衍生而來的簡稱,
因也著穿涼快(除仍有拘束須慢步外),
只要記得是左上右下的穿著方式,並記得搭配合宜的夾腳拖或木屐即可,
近十來年日本各地也為了喚起這項傳統,
常在夏日辦起各式浴衣節活動,
除了相關店家熱烈參與外,也提供各式優惠活動,
與花火節或任何納涼祭典,更是日本街頭與眾不同的夏日風情。
西瓜、撈金魚活動,則跟昔日台灣有些類似。
當時因冷氣不普及,夏日黃昏或夜晚,
晚餐飯後或市集祭典活動的屋台,來片清涼西瓜,或是有趣的撈金魚活動,
成了民間夏夜最時興的活動。
演變至今,各式季節感的文創品,
包括郵局暑中問安的名信片幾乎都有著西瓜或金魚圖案。
水族館設計師木村英智,更是將日本夏祭裏的主角~金魚,
透過千條金魚與偌大如池的魚缸在音樂、燈光和香薰中,
從聽覺、視覺和嗅覺,連結昔日歌舞昇平的江戶時代,
昔日江戶的撈金魚遊戲,融入傳統美學、純和風美學,
讓金魚成了為藝術的動態主角。
透過各式水族箱及音樂與燈光的搭配,既充滿江戶情緒,
現代流行感的涼夏金魚藝術.讓金魚游躍的四季,
大地遞嬗的呢喃,成為夏日愉悅的生命躍動。
怪談,是一次與日本人聊天中意外知道的有趣傳統。
原以為是跟台灣鬼月類似,後來才發現並不相同。
過去的日本人喜歡在夏夜中,透過老屋子講怪談鬼故事等,
讓聽故事的人因害怕而有膽戰心驚後的片刻清涼的錯覺。
聽畢我哈哈大笑,不過告訴的中年日本人卻開玩笑似的,
告訴我他偶爾也覺日本人腦袋有點奇怪,
但或許在影視娛樂不普及的昔日,
怪談的確是維繫大家情感,又能為夏日帶來一些新鮮有趣的避暑之效呢!
前陣子就在大阪新梅田城下,看到夏季限定的鬼屋「詛咒之齒」試膽大會,
從小說、電視劇,發展到親臨鬼屋系列的活動,
在大阪、東京及名古屋巡迴舉辦中,
大排長龍的人群,只見鬼屋內不時傳出驚聲尖叫。
至於會嚇出一身汗?還是真能因驚嚇而帶來消暑的錯覺感?就看大家自身感受囉!
美麗的團扇、悅耳的風鈴,則是我最喜歡的夏日納涼工具。
團扇,日本從彌生時代就開始有團扇的歷史,
但具體開始使用是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
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的是宮廷貴族,
直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江戶時代後期,隨著日本夏季祭祀、盂蘭盆節的興盛,
團扇大為普及,民眾使用團扇搧風取涼日的習慣也日益增多。
當然用途從過去用於許多儀式、信仰,甚或占卜功能的木製扇,
爾後美學作畫,乃至今日成為涼夏必備,甚或廣告商的促銷用途。
而近年來又因核災,讓民眾開始有了節電意識,讓團扇使用率再創新高。
夏日午后,風一吹拂,輕輕搖曳著風鈴,
清脆而悅耳的聲響,帶來絲絲清涼,讓人心也跟著沁涼。
或許也是因這原因,日本風鈴也被稱作「涼」。
在日本人們認為風鈴的聲音可以除魔免災,加上音色動聽而大受歡迎。
在日本的電視劇、動畫片中,經常看到入口處或庭院裡懸掛著風鈴。
而日本風鈴又根據產地劃分主要有幾下幾種:
岩手南部鐵鑄風鈴、會津喜多方玻璃風鈴、江戶玻璃風鈴、
愛知瀨戶陶瓷風鈴、大分別府竹器風鈴和沖繩的玻璃風鈴,
早年我喜歡玻璃的清透感,後來又愛上陶瓷的手工感,
近來則十分喜歡鐵鑄風鈴,愛上清澈卻有厚度的聲音。
而各地納涼活動也十分有意思。
最知名的,當屬在京都季節限定的納涼活動(非活動祭典),
一是在鴨川二条至四条間的「納涼床」,二則是在貴船川旁的川床宴席料理。
這些多是由料理店、茶屋等店家,
在小溪河川上築起木製平台,搭配竹席、竹簾,又或紙燈籠等,
創造昔日氛圍,也讓人一邊聆聽水聲,
清涼水瀑的芬多精外,邊享受夏季料理、流水素麵或茶點等等。
搭配濃淺不一的清新綠意,
似乎真為心境帶來納涼的避暑功用外,也成了最美的夏日風情詩。
分享了數種自己知道日本夏季的納涼方式,
除此之外如流水素麵,刨冰,黑蜜葛粉等等,
都是夏季特典的食物或點心,希望大家長夏安居,平安有涼意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