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大寺及春日大社之間的若草山,屬於春日山的一部分,
因此可從東大寺境內的二月堂、向手八幡宮後方,來到若草山登山口北口。
又或從春日大社後方的春日山遊步道方向,則是往下經日月亭後,從登山口南口出來。
標高342公尺的若草山,為昔日火山爆發後所形成,
因形似三座山重疊狀,又名「三笠山」,
看來十分可愛,也成了奈良著名的伴手禮「三笠銅鑼燒」的靈感,
直徑高達20cm的巨大銅鑼燒,可是一般銅鑼燒的4〜5倍大。
日文的「若」為「新生、年輕」的意思,
為了讓這座山看來永遠如新生般的翠綠,
每年1月第4 個周六便會舉辦「火燒若草山(若草山焼き)」祭典。
春日再生新草,因此山上不會雜草叢生,反而保有常青的新生草地,
特別是春日之後到秋天轉枯之前,
碧綠如茵的草地與下方的奈良公園視覺相連,最是好看。
看過日劇《鹿男》的人,應對這景點不陌生,
劇中男女主角只要心情不好就會來若草山鳥瞰奈良市區。
但說這裡是觀光景點,或許以當地人的休閒地稱之更適當,
因為這是一座市區內極為便地的登山處,也是日本新三大夜景之一,
加上因有管制與管理,所以山徑小道整理得極好,也十分安全,
對於想要換個新視野或二訪以上來回奈良的人,這裡還算是我蠻喜歡的地方。
但若是純粹欣賞夜景,則僅山頂開放,
因此不是自駕前來,就是得搭乘期間限定的觀光巴士上山,
但這為循環巴士,因此有固定時間下山,在山頂時間約半小時。
若草山是付費的登山區,共有南北兩大入口,
依其山型分成三段的景觀區,也因近奈良公園,
所以這裡也成了可愛鹿群喜歡群聚地點。
不時還遇上小鹿們在山間曬太陽或奔跑,
而且可能山上觀光客少,這裡的小鹿們可也不像東大寺或公園裡的這般貪吃呢!
喜歡來到山上,那遠離人群、拉開距離的眺望視野。
即便夜景,雖沒有其他大城市的璀璨耀眼,但開闊的視野反而有種全景圖的壯觀。
只是若草山雖不算高,但因山上全為草地,顯少有遮蔽陽光的林蔭步道,
因此天晴來訪,視野雖好,但缺點就是一路曬到山頂。
加上我已一路自奈良公園、東大寺,
爬坡來到向手八幡宮,而爬到第二階時,已是滿頭汗,最後只好折返下山。
建議若是夏日前來,可考慮從春日大社方向,
自後方登山道來到山頂後,沿步道往下坡而行,
不但較省體力,沿途林蔭也多,秋日更是紅葉夾道,天氣舒爽。
而若草山之所以可維持永遠是新生草地,便在於每年一月底的燒山活動。
關於若草山燒山行事的起源有諸多說法,一是源自於三社寺(春日大社・興福寺・東大寺)之說,
因若草山頂附近的鶯塚古墳,每年若不為其孤魂野鬼舉辦祭典,
隔天將會發生不祥的事件,
二是長久以來因與三社的領地之爭,因糾紛不斷,
最後由政府單位在1760那年將紛爭焦點的若草山一把火燒掉才得以平息,
也因此,今日的若草山燒山活動中,這三社都會參與。
另一種說法則是與和農民生活有關。
為了讓肥沃土地,而藉由燒山而重生,也有說是農民為了大約從日本江戶時代開始,
有農民想而放火燒山,也有說法是農人為了驅趕躲在山林裡的野豬、害蟲而燒山。
無論如何,這已維持了200多年的燒山活動,可是奈良每年的大事,
並成了熱門的觀光祭典,由寺院神職人員所職掌的燒山活動,
在每年一月最後一周的周六所舉辦。
從下午13:00開始一系列的御神火祭及遊行行列後,
18:15左右在黑夜中打上煙火,18:30正式點燃燒山活動,
看過官網,場面可是十分壯觀。
下回來訪奈良,不妨預留些時間,換個心境、換個角度來訪若草生,
讓視野及心境如初生的新綠,再次注滿旅行的新能量。
交通:JR奈良駅・近鐵奈良站搭乘奈良交通巴士「春日大社本殿行」終點站下車後,往山麓步行5分鐘。搭乘奈良交通巴士「市内循環外回り」在「大佛春日大社前」下車,往山麓步行約10分鐘。
網址:http://www.pref.nara.jp/6553.htm
夜景巴士專車:
運行日期:2014年7月18日~8月31日(每天運行、8月15日除外);9月5日~23日的周五、周六、周日及日本國法定假日(9/15、23)運行。
車費(往返):大人500日元、小學生250日元
乘車地點: JR奈良站東出入口機場巴士乘車處、近鐵奈良站前20號乘車處
巴士線路:JR奈良站前(19:30)⇒近鐵奈良站前(19:35)⇒若草山山頂(20:00到達後、夜景觀賞時間約30分鐘)⇒縣廳前(20:53)⇒近鐵奈良站前(20:55)⇒JR奈良站前(21:00)
(注意:此為附導覽之巴士,須另外付費,因此持各類觀光巴士票券皆無法使用)
【更多奈良景點】
神社寺院:http://aliciaisme.pixnet.net/blog/category/1990270
咖啡館雜貨:http://aliciaisme.pixnet.net/blog/category/1990273
公園町家散策:http://aliciaisme.pixnet.net/blog/category/1990276
奈良交通:http://aliciaisme.pixnet.net/blog/post/43626265
留言列表